作者:刘 果、王旭梅
关键词:人工流产; 心理问题; 干预
中图分类号:R715. 2 文献标志码:C
Abstract: In China,without restriction in law,in-duce abortion had been a mainly resolvent for failurecontraception. As well as,the sequent psychiatryproblems become the focus in public. This articlewill try to analyze it with aspects of the motivation,relevant psychiatry problems and interventions.
Keywords: induced abortion; psychiatry problems;intervention
作者单位: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理科,辽宁,沈阳(110004)
电子信箱: wangxm@sj-hospital.org
每年,全球约有 4000 万至 6000 万例人工流产,即全球妊娠的 26%以流产结局[1]。2001 年我国 15 ~49 岁育龄妇女人数为 3. 5 亿,处于 20 ~ 29 岁生育旺盛期的妇女有 1亿[2],而该年全国已婚育龄妇女中,27. 3%的人曾经做过人工流产[3],其中曾经做过 2 次以上人工流产的已婚育龄妇女占到了 38. 1%。一篇综述国外有关人工流产后并发心理异常的研究文献发现,约 10% 的女性在人工流产后发生显著、严重或持久的心理障碍,以抑郁和焦虑最常见,而发生重发精神病性疾病者,只见于 0. 003%的病例[4]。人工流产后出现的心理问题已被大多研究所证实[5],在这一期间,女性会有多种多样的情感体验,比如短暂的悲恸与哀伤。那些促使女性做出终止妊娠决定的环境因素与情感因素,以及既往或现存的精神疾病,都会增加女性在人工流产后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1 人工流产的动机
目前国内对人工流产原因分类多采用直接原因分类法,即未采取避孕、避孕失败和医学原因。这种分类方法虽然便于实施,但并未对女性实施人工流产的内心动机加以分析。而实施人工流产的动机往往更能提示女性当下的内心困境与内心需要,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其日后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国外对人工流产原因的分类多采用动机分类,其中常见的包括: 青少年妊娠、婚姻关系外妊娠、需要完成学业或工作、经济负担、与伴侣的关系问题、不想成为单亲妈妈、家庭暴力或家庭虐待、对他人的责任、缺乏社会支持等。近 1/3 的女性表示并未做好养育子女的准备,只有不到 1%的女性以父母或伴侣的反对为主要原因实施人工流产术[6]。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与文化背景,可能存在的动机还包括: 未婚妊娠的耻辱感、自身对胎儿的性别偏好或迫于性别偏好环境的压力。
2 人工流产的相关心理问题
2. 1 人工流产后的情绪反应 ( 1) 宽慰: 流产后最常见的情绪反应是宽慰,术前的焦虑水平逐渐下降。宽慰的情绪可以帮助女性重新关注目前的职责和未来的生活[7]。( 2)内疚: 女性在人工流产后通常有瞬间的内疚感。这种内疚感不仅源自于扼杀了潜在的生命,也包括对在不合时宜的时间受孕这一事实的内疚,因为这意味着“缺乏自控力”或“缺少自尊”[7-8]。( 3) 悲伤与丧失感: 轻度的悲伤与丧失感在实施人工流产后的女性中普遍存在。但这种情绪的表达往往会令患者本人及其家人感到迷惑,因为这听上去很矛盾,一个人选择了终止妊娠,实施了人工流产,然后又觉得难过。这可能是因为,终止妊娠的决定不过是几个“坏”选择中相对“好”的那一个。无论我们怎样选择,那些未实现的可能性都会让人感到难过[9]。( 4) 成熟: 许多女性认为,人工流产的决定是她们生活中的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从被动到主动的变化,可以规划,进而掌握自己的命运。她们认为自己做出了一个尽管痛苦,但十分必要的决定。她们承担了对未来的责任,而不是任由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8]。
2. 2 人工流产后的长期心理后果 以上仅为人工流产后的短期情绪反应,大多数女性都能顺利地度过。然而,有报道认为经过长期的跟踪调查发现,人工流产后长期的悲伤可能比我们所设想的更普遍[9]。这项调查中的女性,尤其是那些被迫堕胎的女性,最常见的长期症状是持续的内疚感,其次是对流产胎儿的幻想。一半以上的女性将堕胎等同于“谋杀”,44%的人表示对终止妊娠感到遗憾。其他长期的影响,包括抑郁( 44%) ,丧失感( 31%) ,羞愧( 27%) ,以及对婴儿的恐惧( 13%) 。有 42%的女性称,由人工流产带来的不良心理影响,持续了 10 年之久。
2. 3 人工流产后的精神疾患 因为世界各地对人工流产的合法性不一致。因此,目前流产后精神疾病的总体发病率尚不清楚。流产后重性精神疾患一般发生在那些先前就有过精神病史的女性中,因流产这一诱因而导致症状复现。Brewer[10]的一项前瞻性研究指出,流产后重性精神病的发病率为 3/万。除重性精神病外,人工流产后主要的精神疾患是神经症和情感障碍,其发病率在 10% ~20%之间[4]。
那些经历过堕胎女性的精神疾患诊断的频谱分布,与未经流产且有着相似年龄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女性是没有分别的。因此,人工流产后的精神疾患可能更多的是由女性所处的特殊环境与关系造成的。了解这些风险因素,将有助于对妊娠结局的决定以及术后的心理恢复[11]。
2. 3. 1 既往或现存精神疾患 如前所述,既往或并发的精神疾患,会增加人工流产后精神疾患发现的可能性。实施人工流产前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其流产后心理状况的最有力的预测因子。
2. 3. 2 胁迫 伴侣、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可能会向女性施加压力,迫使她们选择堕或不堕胎。而在通常情况下,能够自主选择是否继续妊娠,预示着更积极的心理结果。
2. 3. 3 遗传学或医学指征 当胎儿被诊断有遗传方面或其他缺陷时,或当女性的自身条件不允许继续妊娠时,人们往往只能做出实施人工流产这一痛苦的决定。而在这种情况下,妊娠的女性可能已经沉浸在孕育一个新生命的渴望里,并为此做了很大的投入。这时对胎儿或她自身的不良的诊断,不仅剥夺了她的成为一名母亲的希望,她也可能将这归因于她的基因是坏的,或是她在健康方面有了大麻烦。这无疑是一种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打击。
2. 3. 4 缺乏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包括人际关系、他人所能提供的物质上与情感上的帮助。如果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如缺乏看护、人际关系的隔离、家庭环境的淡漠,都会增加精神疾患的发病率。
2. 3. 5 双重矛盾 生活中任何重要的决定,都充满着矛盾的情感,人工流产也是一样。做与不做,让患者难以抉择,而流产后引发的矛盾情感,往往会干扰她的饮食,睡眠,工作表现,以及她的家庭职责。
2. 3. 6 妊娠时长 在孕中期实施引产的女性可能具有更高的患病风险,因为这可能暗示着她们可能有着一个或更多个危险因素,如社会生活混乱,具有精神疾病,贫困,缺乏获得医疗信息和照顾,未成年等。
3 干预措施
医生与护士可以向患者提供信息与资料,使患者了解到更广泛的有关人工流产的利弊,以及可能产生的后续心理反应与心理问题。这将有助于患者对妊娠结局的选择,以及对不良情绪的应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实施人工流产的女性比其他医疗情况下的女性更需要心理咨询的帮助。大多数女性是可以通过自己及家人的帮助安全度过这一阶段的,而不需要特殊的心理干预[12]。
3. 1 决定期的处理 有时,终止妊娠的决定是矛盾的,这并不少见。但忽略矛盾的存在,或是听之任之,则对后续问题的产生埋下了隐患。这时,听听心理专家的建议,可能会有助于决定的形成与认可。临床医生可能会帮助患者回顾并仔细考虑她的信仰与内心的信念,她本人及朋友与亲人对人工流产的态度,她未来的生活计划,她身边的资源与支持,她与施孕者的关系,将面对的压力与需求等。可以帮助患者想象,终止妊娠后,她的生活是怎样的,在分别过了 1周、1 年、甚至 5 年后,她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当然,除特殊情况外( 如非意愿妊娠) ,终止妊娠的决定需要男女双方共同认可[13]。
3. 2 情绪反应的处理 如上文所提,大多数女性在人工流产后会经历从宽慰、内疚、悲伤、最终到成熟的心理阶段。因此,我们需要让患者认识到,在术后出现的任何心理反应都是正常的,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帮助患者将情绪上的不安正常化、合理化。同时,与患者家属共同协助,为患者提供一个温暖、包容、安全的环境,让其负面的情绪得到宣泄、接纳与理解,最终安全度过。在这一时期,家人的陪伴与开解可能比医生的保证与治疗更重要。需要强调的是,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终止妊娠行为都会引发女性的丧失感,即使终止妊娠的决定是自愿的、明智的或最佳的选择。
3. 3 精神科转诊 如果患者出现精神症状,或情绪反应长时间持续不缓解,一般是超过 2 个月,这时就有必要做出精神科转诊。需要精神科专科医生对患者目前的状况进行评估,得到相应诊断,并予以系统治疗。药物治疗为对症治疗,对于那些精神病的患者,抗精神病药的应用是必须的。抗抑郁剂或心境稳定剂,则适应于情感障碍或焦虑障碍的患者。其次,对于那些发病有明显心理社会因素的患者,恰当的心理治疗也有助于疾病的恢复及预防复发。
参 考 文 献
[1] Henshaws SK,Singh S,Haas T. The incidence of abortionworldwide [J]. International Family Planning Perspectives,1999,25: 36-41.
[2]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 中国人口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2-12.
[3] 潘贵玉. 2001 年全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调查分析报告集[M]. 北京: 中国人口出版社,2002: 65-74.
[4] 朱双罗. 人工流产的心理并发症[J]. 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3,30: 221-226.
[5] Adler NF,Adler NE,David HP,et al. Psychological responses after abortion[J]. Science,1990,248: 41-43.
[6] Finer LB,Frohwirth LF,Dauphinee LA,et al. Reasons US.women have abortions: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perspectives [J]. Perspect Sex Reprod Health,2005,37: 110-118.
[7] Miller DH. Medical and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legal abor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evaluating women's health messages:a resource book [M].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1996:12035-12040.
[8] De Veber LL,Ajzenstat J,Chisholm D. Post-abortion grief: psychological sequelae of induced abortion[J]. Hum Med,1991,7:203-208.
[9] Brown D,Elkins TE,Larson DB. Prolonged grieving after abortion: a descriptive study[J]. J Clin Ethics,1993,4: 118-123.
[10] Brewer C. Incidence of post - abortion psychosis: a prospective study[J]. Br Med J,1977,1: 476-477.
[11] Nada L. Psychosocial aspects of induced abortion[J]. Clinical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1997,40: 673-686.
[12] Major B,Cozzarelli C. Psychosocial predictors of adjustment to abortion[J]. J Soc Issues,1992,48: 121-142.
[13] Nada L. Psychiatric aspects of induced abortion[J]. 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2011,199: 568-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