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边的中国人流,国家要进行干预了,这意味着什么?

虎年复工第一周,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发布的1号文件,在社交媒体上引起轩然大波。这让当事方也始料未及。本是春节前发的《中国计划生育协会2022年工作要点》,节后被媒体关注,并出现在聚光灯之下。

引发争论的是第九条,其中提到“开展未婚人群人工流产干预专项行动,减少青少年意外怀孕和人工流产”。尤其在出生人口断崖式下跌,持续低迷的生育意愿之下,引发公众担心——“这是要限制人流手术了?”

2014年~2019年,中国人工流产人数始终徘徊在950万左右。而去年,中国出生人口为1062万人。这也就是说,流产的数量与出生人口数量之间的差距,可能仅有100多万。

不乐观的数据,加上“干预人流”的新政,“干预”将如何开展?怎么“干预”?对谁“干预”?连日来,公众的追问不断。

当我们向多方求证时,多位相关专家向八点健闻表示:中国不可能限制人流,阳光、规范的人流不会被切断。

“中国不可能限制人流”

多位专家给出了一颗定心丸:在我国,人流作为女性的基本权利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在我国,人流符合政策和法律的规定,是我国女性的基本权利。”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经济学教授原新向八点健闻指出,一些“人流不合法”的国家,与当地受法律、宗教、文化等因素有关,堕胎非法也纳入这些国家的法律。

而在我国,政策和法律层面提到的非法人流,是严禁“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

原新强调,我国主要禁止的是,对胎儿进行性别选择的人工流产行为,以及地下的非法人流机构。“其目的在于保护女性生育安全。”

既然不是限制流产,干预流产到底是指什么呢?

“第一步重点是避免非意愿妊娠。”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吴尚纯告诉八点健闻。

换句话说,是做好避孕,普及避孕知识,进行性教育,避免意外怀孕。

三孩政策之后,一些人对避孕也曾产生过误解。国家卫生健康委科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主任医师邹燕告诉八点健闻,很多人会问,不是鼓励生育吗,为什么又要宣传避孕?

“科学避孕与三孩政策并不矛盾,在女性30~35年的生育期,女性应避免非意愿妊娠和随后的人工流产的发生,尤其是对未婚低龄人群,以减少人流对其以后的生育带来的不利影响。在三孩政策后,每个家庭的合理生育规划,每次产后合适的生育间隔(至少2年的生育间隔,避免产后1年内的再次妊娠)均有利于母亲及其子女的健康, 因此避孕服务非常很重要。”邹燕说。

“另外,目前有每年有900万左右的人流量,倘若这群女性已经错失避孕的良机,需要用人流手术上作为补救,最重要的是保证女性的生殖安全和生命安全。”原新强调。

此次文件中,特别强调对“未婚人群人工流产干预”。多位专家指出,这与近年来,我国流产的女性中,未婚人群和年轻女性增多,有极强的关联。

北京妇产医院计划生育科主任陈素文告诉八点健闻,在她30余年的临床经验里,感受到的变化尤为明显。

近年来,陈素文接诊的最年轻的女性仅有11岁;20年前,流产者多为婚内女性,但近几年多是未婚女性,且高中、高校学生也不在少数。“尤其是假期前后,都是人工流产的高峰期。”

陈素文说,在这样的现状下,如果给女性在人流手术上设置障碍,极易发生悲剧。

当阳光的流产渠道被阻断后,流产手术极易走向地下的“黑诊所”,人流手术的安全性将得不到保障。

虽然在法律和政策制定者层面,并没有限制人工流产的条件和现实可能,但需要格外警惕的是,政策在各地执行时,务必要避免走形。

一位从事人口工作多年的学者告诉告诉八点健闻,某东部城市曾计划出台相关草案,拟严控人工流产。“我们几位学者得知后,强烈反对,才没有成行。”该学者强调,国外的经验足以证明限制合法人流的危害,强制不准流,在现实生活中的可操作性极差。

多位专家也因此呼吁尽快出台干预人工流产的细则,明确传递“中国不可能限制人流”的底线。

是流产手术,别变成绝育手术

在原新看来,干预流产可以算得上刻不容缓。

900多万的人流量对中国女性、尤其低龄女性的身体健康是一个严重的摧残,不但如此,低龄和婚前人流事关国家未来的生育能力。“从保护女性的角度来说,如此巨量的人流量,当然要干预,要进行生殖健康的知识普及、技术保障、应急服务、人文关怀和心理慰藉,这和生育率没有任何关系。”

单从技术的角度来说,性行为发生前后的避孕保护措施,现在非常丰富和完善。但是,谁进行知识的普及和教育?谁提供咨询服务?谁提供这些避孕药具和技术?年轻人怎么获得这些知识和东西?原新说,现在这条路是断路的。

在我国,过去计划生育系统打造的7级技术和知识服务网络(国家、省、市、县、乡镇、社区、村民小组),可以把生殖健康和计划生育知识和技术服务直接送到千家万户。但而今,生殖健康的知识和技术普及送入家庭的最后一米,随着大部制改革和计划生育体制和机制演变,被被动地割裂了。

如果这一步“失守”,“麻烦”就到了陈素文那里。“干预”一词,在陈素文这样的临床医生看来,是规范手术、保护和随访,是尽力去补救,保护她们的生育力。

陈素文的职业生涯里,大多数时间在跟计划生育的临床工作打交道。简单讲,就是给不同需求的女性,按照其意愿,进行人流手术。

每个月,在北京妇产医院会发生600~700台人流手术,陈素文每台都要向上级妇幼管理部门上报,并在术后对女性进行教育和随访。第一,是保证术后情况平稳;第二,保证进行避孕知识、流产危害的宣讲。

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前荣誉主任委员程利南教授则提到了她们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开展了人工流产后关爱(Post Abortion Care. PAC)项目,对要求人工流产的妇女进行健康教育,及时落实避孕措施,以及对今后的生育进行咨询指导,保护女性生殖健康。因为定位准确,PAC在避免重复人流,尤其是短时间内重复人流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陈素文说,这是为了传达一个最朴实的认知——“我的生育我做主,在想生育的时候,好好生;不想生育的时候,就避免意外妊娠的发生。”

在陈素文看来,“补救”非常重要,后期宣教也更为重要。

“女性接受的是一个流产手术,不能成了绝育手术。”陈素文强调。

悬崖边的中国人流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1年中国人口净增加48万,出生人口1062万。而人工流产手术则做了900多万例,几乎达到了与出生人口相当的水平。

多位受访者亦提到了对这个数据的担忧,这其间不仅包含着对900多万未能出生的孩子的惋惜,还包括对900多万躺在人流手术台上的女性健康,尤其是她们的生殖健康的担忧。

陈素文向八点健闻提到了到其科室进行人流手术的人群:49%是未婚未育,其中的大部分年龄都在25岁以下,另有25%的女性则是因为胚胎停育而不得不进行人流的人群,这些人通常是想要孩子而不得的人群。

怀上了却不想要与想生却生不了的人群,正在成为躺在中国人流手术台上的主力人群,而这两者间,在统计上,却有着各种千丝万缕的关联,前者转为后者的概率令人担忧。

陈素文也向八点健闻提到:“我们做过统计,人工流产的次数越多,后期出现不孕不育的机会越大,即使能够生育,出现孕期的并发症,或者是分娩的时候难产等等情况的概率也会明显增加。也就是说,多次反复的流产对于将来的生育危害性很大,会有很多潜在的威胁。”

而根据吴尚纯与同事基于文献的汇总研究:人流手术中,25 岁以下女性所占比例为 47.5%,这些女性中,从未生育过的人所占的比例为 49.7%;55.9% 的女性不是第一次经历人流手术;45% 的重复流产时间间隔仅为 0.5~1.5 年;13.5% 的人经历过的流产数目超过 3 次。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1年的一篇文章将其总结为:“我国人工流产具有3个特点:数量庞大、重复流产者占比高、年轻未孕的女性比例大。”

毫无疑问,这些数量庞大的人口流产手术,尤其是其中的重复流产,正在损害中国本就捉襟见肘的生育潜力。

在人工流产的并发症中,有着各种以不孕为结局的病变——输卵管阻塞、宫腔粘连……《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上的一篇综述曾提到:“人工流产的次数越多,这些妇女所存在的与继发不孕相关的情况越复杂,妊娠结局越不容乐观。”

而根据2021年发布的《中国生殖健康报告》中,中国女性生殖健康所面临的挑战包括:未婚人工流产快速增加,婚后生育健康隐患增加;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知识缺乏,人工流产率高;青少年婚育观念转变,生殖健康教育不足……在对相关数据的解读报道中,《中国妇女报》直言:“想怀的时候却怀不上,想生的时候却生不了”。

去年8月,中国计生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培安提到:“青少年已成为人工流产的主要人群之一。未婚青少年每年人工流产近400万人,占我国人工流产总数的40%,其中19%有多次流产经历。”青少年人流等诸多问题正在“导致不孕不育率升高,损害民族生育力”,日趋严重的青少年生殖健康问题已经对国家人口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超度婴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