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的时候总会分些,有的错误可以及时弥补,有的错误会成为终身憾事。返利错误,就得承认,就得诚心悔过,去改正。在超度婴灵的过程中,经常听到一个词就是忏悔,法师会要求事主先做到诚心忏悔,在谈超度法事。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好好了解一下忏悔了。
何为忏悔?
忏悔为佛教语。梵文ksama,音译为“忏摩”,省略为忏,意译为悔,合称为“忏悔”。佛教规定,出家人每半月集合举行诵戒,给犯戒者以说过悔改的机会。后遂成为自陈己过,悔罪祈福的一种宗教仪式。引申为认识了错误或罪过而感到痛心并决心改正。
何为忏?
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
何为悔?
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
如何忏悔?
(一)据《四分律羯磨疏》卷一记载,忏悔有制教忏与化教忏二种。
(1)犯戒律之罪须行制教(戒律教)之忏悔,仅限于出家之五众、小乘、现行犯等。
(2)犯业道之罪须行化教(经论之教)之忏悔,此则共通于所有者。
制教之忏悔又可细分为三种:
(1)众法忏,对四人以上之僧众行忏悔。
(2)对首忏,对师家一人行忏悔。
(3)心念忏,直对本尊行忏悔。
又据《摩诃止观 》卷二上载,忏悔分为事忏与理忏。藉礼拜、赞叹、诵经等行为所行之忏悔,称为事忏,又称随事分别忏悔,一般之忏悔均属此类;观实相之理以达灭罪之忏悔,称为理忏,又称观察实相忏悔。
(二)《金光明经文句记》卷三,略称三忏。
(1)作法忏悔,略称作法忏。依律之作法而行忏悔。
作法忏就是依靠着一定的方法,来发露自己所造的恶业,藉着方法的运作,而达到忏悔灭罪的目的。譬如:出家五众——比丘、比丘尼、沙弥、式叉摩那、沙弥尼,如果犯了戒,就必须向僧中发露、陈说自己所犯的戒;然后,经过一定程序的羯摩,也就是忏悔仪式的作业之后,犯戒的戒罪,便可以消除,犯戒者的内心也就重获清净,不会再为犯戒而懊恼。这便是经由作法忏而灭除了罪业。
在律宗来说,忏悔时的作法是很重要的;所以,作法忏特别为持戒的人所注重。从戒律的规定来看,犯戒的戒罪,也唯有经过如法的忏悔之后,才有可能灭除。
(2)取相忏悔,略称取相忏,又作观相忏悔。即观想佛之相好等,以为除罪之忏悔。以上两忏均属事忏。
取相忏就是在佛菩萨像前,发露过去所造的恶业,然后自贵于心,不计困劳的礼拜佛菩萨,以求见到瑞相。见瑞相之后,身心就会清净舒适,不再有懊恼、不再有罪恶感;于是,过去所造的恶业,便消除了。
《梵网》菩萨戒四十八轻中,第四十一条“为利作师戒”内说:“若有犯十戒者,应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苦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见华,种种异相,便得灭罪;若无好相,虽忏无益,是人现身亦不得戒。”这便是取相忏。
总之,取相忏必须经由忏悔者,在佛或菩萨像前,痛澈的忏悔与不断的礼拜;然后,感应到佛菩萨的瑞相,由瑞相的现前而获得灭罪。
(3)无生忏悔,略作无生忏。观实相之理,念罪体无生之忏悔。此属理忏。
无生忏就是观察恶业或罪业的由来,了知业性本空,只是凡夫的虚妄执着而已。追究恶业的由来,求之了不可得,无有生处。恶业既然是无生,也就没有恶业的存在,那又何用忏悔呢?因此,经由无生之理的体会,而自然达到忏悔的目的。这就是无生忏。
懂得了忏悔,在扣猪龙度婴灵积阴德的过程中,就会更好的帮助婴灵通过解释冤愆,婴灵超度,超脱转生,达到灵魂救赎。唯如此,才是真正的救助婴灵,化解冤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