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人类文明的曙光

牛河梁上的丰美、富饶、安定、和祥和,使薰妤氏族得到了良好的繁衍生息。二十多年过去了,氏族已由最初的不足一千五百人,迅速发展到三万多人。氏族的迅速扩大,居住范围也在不断扩张。以牛河梁为中心,已分别向两翼廊。

西北和东南延伸了上百里,形成了承托氏族的百里长白天,森林中浓烟缕缕,百里烟岚,袅袅上浮;夜晚,火光点点,如百里华灯,繁星灼灼;河边女人的嬉笑声,林间男人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形成一支支美妙的交响。薰妤圣母目睹氏族的发展壮大,心情十分愉悦。她心目中的发展蓝图,更高、更远、更阔。一桩桩设计、规划在心头萌动、涌动、燥动。她非常感谢苍天和大地的付出,也非常感谢娲皇的赐予。感谢之余,便想用一种方式表达或祭祀。这一想法长时间地索绕在她的心头。她不断地生出些设想、方案,都觉得不够成熟,尚欠完美。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天夜里,她正痴痴痴地思考着,却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恍惚间,她仿佛听到洞外传来呼唤:“妤儿,你出来看看。”圣母听出了这是娲皇的声音,是她熟悉而又盼望已久的声音。她连忙起身走出洞府,喊了一声声“老母”!便想扑过去,她要拥抱母亲,亲吻母亲。可是洞外一片光明,并没有娲皇的影子。她连忙四顾逡巡,的确没有。她的目光不由自主地移向远处,只发现山梁的西南面有一片红光,直射天宇。红光中隐隐约约有一高大建筑物,她从来没有见过,便简直奔了过去。待她渐渐走近时,才看清那是一座足有三丈多高的圆台。巍峨耸立,高不可攀。她围绕高台转了一圈,才看见高台北边一阶一阶的梯路。她没有多想,便沿着梯路很方便地登上了高台。

高台顶上平整开阔,中间有一株绿树,冠盖如茵。树下有一很大的圆形陶器,里面火光晃动,将台顶映红。红光里,娲皇正襟危坐,她的十位女儿,正众星捧月般地围站在她的身后。而娲皇背后立着的正是她自己。圣母很奇怪,我本来在这里,怎么又会站到老母的身后呢?她正在百思不解,就听娲皇平静、舒缓而又深沉地说:“奏乐一”话音刚落,耳边厢乐声响起。这时圣母才发现高台的东西两侧,站立着八男八女十六个乐手,吹奏着五花八门、形状各异的乐器。那声音您扬说耳,婉转迁回,十分动听。圣母特意从头认真看了一遍,想记住那些乐器的样子。

乐声中,高台上红光氤氲,紫气缭绕。高台上空,不时有白鹤、孔雀、云雀、风凰翩翩起舞。圣母被眼前的情景迷住了,竟忘了参拜娲皇。正当她想上前谒见皇时,只丹顶大鹤自天而降,落在娲皇面前。娴娲皇扭身跨,那鹤长啸一声,轻拍翅膀,冲天而去。圣母还未及与娲皇说上一句话,见老母要走,连忙大喊一声“娲皇—"一下惊醒了,原是是南柯一梦。梦虽醒了,但圣母的思绪仍沉浸在对娲皇思念的痛苦中,两行热泪还在脸上向下流淌……

她受不住这种痛苦的煎熬,仰身坐起,走出洞外,深深呼出一口气。守在洞口外的两只爱犬,见到圣母,立刻摇着尾巴,围绕在她的身边。洞外月光如洗,树影婆娑,轻风徐徐,松涛袅袅。远处山色幽幽,天光寂寂。夜空中繁星点点,不住朝她眨眼。她朝氏族居住的长廊眺望一下,目之所及,烟光透空,寂静安祥,整个牛河梁都沉睡了。她轻轻地舒了一口气,便围着洞府周围宽阔的草地,慢慢地度起步子,思绪又回到了梦中。

这个梦引发了她对娲皇的痛苦思念,但也给她带来了意外的启发。她细细地咀嚼着梦境,并与自己很长时间的设想溶合在一起,建筑一个梦中的高坛,来祭祀娲皇,寄托思念的決心已经下定。主意拿定以后,心绪也随之平静下来。她放心地回到洞府,躺下便安然入睡了。

天一亮,圣母便早早来到梦中出现红光的地方,找到那棵似梦中所见的高大古松。这地方位于圣母洞西南,约有百米之遥,是一个稍有隆起的地方,所以看上去很平坦、很开阔。被围绕在中间的那棵突出高大的树,根径五尺,树高足有五丈,冠盖如云,犹如鹤立鸡群。以此树为中心,建起一座高坛,确系理想之地。看来此梦不虚。

随后、她将九个女儿招到树下,说出围树造坛的计划女儿们都非常理解母亲的心情,也都赞成建一祭坛。这样概可以祭祀娲皇,将来氏族扩大也可以作为氏族集会的中可收一举多得之效。这应该是人类第一次有祭祀的想法。圣母听到女儿们的见解,仿佛她们都一下子长大了,虑事周全,眼光长远。她的内心也顿生充实之感。

她略一思忖,决定把筑坛的事交给大女儿薰甲主持就由女甲氏族来办。其它事情待她考虑成熟,再随时交其它氏族来做。薰甲愉快地接受了任务,其她女儿也表示随时恭候母亲的差遺。
说办就办。薰甲又招来自己的五个女儿:薰风、薰月、薰云、薰霞、薰光。一起策划筑坛的具体事宜。经过实地考察,细致磋商,确定了施工方案:以高树为中心,保留十丈见方以内的树木,而将十丈以外的树木除掉。向北取土,去高就低。坛成之后,坛下可以形成一个平整的广场随着坛高的需要,再随时去掉方匡内的树冠,造成内部以树干为支撑的格局,使高坛更加牢固。薰甲称赞了五个女儿一番,让她们做好准备,她自己去向圣母报告了商量的结果。圣母非常满意,表示赞成。

第二天,薰甲全族在其五女的率领下,一齐来到工地。薰甲以大树为中心,向四个方向各量出五丈,以四点画出个直径十丈的方匡。仿佛冥冥中有神相助。这个方匡画出后,四角内每角都有一株松树,就是一个天然的方形。这个结果让薰甲喜出望外,当即指挥人们动手先除去方匡外围之树。幸好外围的树木又都不十分粗壮,根系人地也不深,一切尽如人意。大家齐心合力,砍的砍,挖的挖,推的推,拉的拉,没几天就在方匡外围清出一块很大的空场。

薰甲又大致估算一下取土的位置,筑坛便正式开始。几百人一拥而上,象蚂蚁搬家一样,挖挖的挖,捧的捧,力大的男人们还找来大块的兽皮装土,增加运土量,又加快了取土速度。另一部分人则用木棒将运进方匡内的土铺平、夯实。

前面已经说过,牛河梁顶部的土细腻殷红,富有粘性,夯实后格外坚实。

整个工地,不断回荡着人们的呼喊声噼啪的夯土声。秀土一层层加高,很快一个高二尺,直径十丈的方型坛基便筑成了。而且通过人们的刮、铲、夯、削、拍,风吹日晒,那真是结结实实,平平整整。硬似岩壁壁,坚如磐石。圣母每次来到现场,都非常满意。她一直对氏族成员们的智慧、力量赞不绝口。

随着方型坛基的筑成,人们已经将方型外围的八株树干削平,进入圆型坛体建筑。

真的天随人愿。去掉坛基的八株树干后,天然地出现了六株大树围成一个圆的可心情景。她们因势取形,以树干上部为准,下部外放,恰好是一个下大上小的圆柱体。薰甲仍用草绳、以中间树为轴心,画了一个圆形坛体基部的圆线,作为夯土外径,人们又热火朝天地忙碌起来,而且越干越会干,随着坛体的增高,人们又改用巧妙的传接法,一个传一个将土传递上去,进度几乎没有受到影响去了……

圣母放心了。她已把主要心思用到烧制坛顶陶鼎上面去了。

应当说随着制陶业的高速发展,牛河梁上的大型陶器已不少见了。如大型的陶金、盛水的陶缸等。但象梦中祭坛上的大鼎,却是前所未有:三尺鼎口,鼎身向外隆起要达到四至五尺,高度加腿不能低于三尺。这样一来,按常规的制陶法肯定是不行了。她反复思索着,如何才能制成这一破天荒的陶鼎。

但见她秀眉略蹙,窦然眼晴一亮。筑坛人排打、刀,将坛身打造得圆而光滑的情景,似乎让她对制作一个大鼎不再为难。

那么,如此大鼎的陶坯如何搬动?搬动起来会不会因碎裂、变形而前功尽弃?还有,要多大的密炉才能完成烧制?一连串的问题,不停地在她的脑海里升起、盘旋、跌宕、化解……

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她心里已有了八九成把握,便决定大胆一试。

她找来二女儿薰乙,把自己的全部想法说出来,让女儿帮助完善。燕乙非常赞同母亲考虑的周到细致,觉得应该没有更多的问题可以考虑,至于制作过程中还会出现哪些情况,只能在操作中不断加以修改和完善。圣母也认为只有如此,便把制造陶鼎的事交女乙氏族承办。薰乙答应下来,即刻在本氏族内挑选了四九三十六名能工巧匠,把把圣母的设计、要求、方法、步骤都交待得一清二楚,并提醒人们,开动脑筋,随日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保证筑鼎成功。三十六能手已无需犹虑,在乙的亲自参与下,信心十足地行动了。

她们首先选择一处适宜的坡地,挖了一个直径和深度都在一丈左右的大圆窑,窑底又向下挖了一个直径一尺,深二尺的小坑,然后将上下窑壁削打平整、光洁,并用石板盖住窑底小坑。又将精挑细选的陶土和好,反复摔打,提高粘度和筋性。然后堆放到窑内,边边堆放边拍打造型直到尺寸外型与陶鼎相符。完后再按照圣母的设想,将鼎心的陶泥挖出来,挖到一定程度,便开始刀削、手抹、抛光,直到剩下一寸左右的厚度为止。

圣母来到现场时,看到女乙氏族这三十六个能手,个个心灵手巧,身手不凡,精工细作,又快又好,超出了自己的想象,实在难能可贵。

此时,制鼎还剩最后一道工序,削制鼎足。只见这些巧匠,飞刀削泥,削抹并用,泥片在手下翻飞,只一会功夫,四只上圆、腿弯、脚翘的鼎足便活灵活现地完成了鼎底已离开地面,剩下的工序是在鼎底挖出一个三寸口径的通风圆孔,随之抽下承托石板,鼎底风口便与窑底的土坑正好相对了。

这时的薰乙已离开窑室,到外面清理窑灶,在削去坡地形成的土壁上开挖出一个加柴点火的灶门儿。

圣母还在围着陶坯左端详右看看,爱不思离。她所以不愿意离开,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即她总觉得好像还缺点什么,似有美中不足。想了半天,终于于想到还缺少四只鼎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鼎对,就是鼎耳。那么念转,脑海中顿时出现了烧制金镖刀时,四只动物围坐在耳呢?她心随“圣母炉”前的一幕:狗,当然要用狗。圣母不喜欢那对狐狸。想到这里,她不再犹像,亲自动手,按照陶鼎的比例,塑制出四只活泼可爱的小狗,然后用稍稀一些的胶泥牢牢地粘了上去。这四只小狗,从四个方向蹲坐在陶鼎周围,前肢撑起一个耳孔,头脸朝天,造成一个“天狗望月”之势。这画龙点睛的一笔,使陶鼎顿时活泼增辉。人们一见,惊喜异常,立时引来一阵慨叹欢呼。

待鼎坯彻底风干后,人们便小心翼翼地在窑内、鼎内和灶内都填满了干柴。薰乙举起火种,亲自点燃了炉火,土炉带着呼呼的风声,越燃越旺…

与此同时,女甲氏族的筑坛工程也接近了尾声,一座高耸入云的三重圣坛已拔地而起。她们正在削平多余的树头,磨平坛顶的地面。只留下坛中央那株高大的松树,伞状树冠,如同一抹绿云,高悬在坛顶,红坛绿树,分外壮观。

薰甲见圣母走来,便请她验收。圣母沿高坛后土梯,级一级地登上三丈三尺高的坛顶,眼前顿时一亮。七丈直径的坛顶,平整宽阔。立身坛顶四顾,如立云端。百里氏族窝棚,尽收眼底。西北部的红山隐隐在望,缥缈虚幻;东北面的牛河,婉转迂回,波光粼鄰;牛河梁东西两面的草甸子,风吹草低,翻波涌浪;前面的猪山嶙峋起伏、巍峨峻峭;后面的虎岭,绿树含烟,迭幛千里;牛山下的湖泊,平展如镜,星光闪闪。蓝天白云、艳阳娇日,美不胜收。大自然太美了,娲皇赐给我们的这方宝地太美了。

不少人也随着圣母的目光,四顾跳望,指指点点,议论风生,时惊时喜。当圣母收回目光时,看到藏甲和身边的族人,满身泥土,面带疲惫。就关心地让她带着大家找个水塘好好洗一洗,然然后休息。薰甲谢过母亲的关心,带着人们恋恋不含地走下圣坛。

这时,圣母又派人找来薰丙。

薰丙如一只燕子,跳跃着来到坛顶,大声呼:“哇!太美了!我登上天堂了!”边喊边绕坛跑了三圈。

待三女儿看够、疯够了,圣母才笑着对她说:“锦上添花,还要靠你呢!”

“是嘛!母亲快说。”

“这坛上还缺少娲皇和你九位姨娘的塑像,要塑得象真人一模一样。至于娲皇身后的我,就不要塑了,到日时候我站上去就行了。不过这样大型的人像肯定不能烧制,只有用陶泥精塑。但要给媧皇塑个精致的坐像,你们能做得到吗?”

“没问题,这个任务就交给我们吧!

圣母知道,薰丙氏族,塑塑制人像,个个是高手,但要塑制与真人相似的泥像,毕竟是初次。便进一步叮嘱道:“一定要塑好!”

“是,母亲就等着瞧好吧!”说着燕体一转,飞身下坛,组织人手去了。

在圣母的九女、九男十八个子女中,薰丙以活跃著称,快人快语,身手麻利。这不,眨眼功夫,人就到了。

薰丙找来二十个塑手,二十个和泥手,二十个运泥手,个个精神饱满,身手不凡。二十个塑手中,有十个是薰丙的子女,也是薰丙的得意弟子。圣母看着这些能人,满意地颏点头。
薰丙心领神会,理解母亲很满意。便一声令下,六十能人各就各位,有条不素地雷厉风行起来。

这二十位塑手都是见过娲皇和九位姨娘的芳容的,平时多次塑过这些长辈的小像,对她们的音容笑貌,每个人的特点都烂熟在胸,塑出的像来形似神似,栩栩如生。这次要塑的大一些,虽说大同小异,但她们都格外认真。每两个人塑制一位,配合默契,驾轻就熟。

她们采用的是一根与身体等高,与脖颈等粗的树桩做骨架,然后按人体的形态填补塑制。娲皇的坐像,也是借助木桩骨架塑制出泥床和坐像。一切切都按部就班,井井有条,快而不乱,忙里不躁。大样出来以后,就动用骨刀,骨针等加工细部,然后找出每个人的不同特点。仅仅二九一十八天,泥像便塑好了。

给前来验收的圣母的第一印象是:维妙维俏,虽假尤真,音容笑貌,尽如其人。一个个长发披肩搭背,头有花箍、缨缨络。面如敷粉,唇若涂朱,眉似春山,目含秋水。骨肉圆润,身材修长,胸挺臀宽。脖颈上分别佩带着鱼鸟、蝶、蛙、云钩、月牙、花朵、水滴等不同饰物。上体披肩分别由羽毛、树叶、瑞草、香花等连缀成形;腰间围裙,都是由虎、豹、貂、狐等皮毛裁就,十分精致,形状美观。腕上串珠,都是用精美的石块磨成。圣母不仅啧喷称赞,后悔没让这些巧手也为自己塑上一尊俏像。于是,她亲自站到娲皇身后自己的位置上去,让大家比较如何。这要是在外人看来,人与像几乎没有什么两样。但在子女们的眼中,她比像当然要多了许多灵性和风采。人们都欢呼起来:美人图!好一组美人图!

当圣母走下祭坛来到窑场的时候,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烧炼的陶鼎,也已经熄火出窑。人们措去陶鼎内外的灰尘,抬出窑外,放置在平坦的草地上。陶鼎虽大,经过烧制已不沉重,四个男人便可以轻松捧起,有人找来清水开始清洗,很快露出了它那黑里透黄、古色古香的气息。特别是那四只金狗,举头望天,活转一般,如闻其声。有人用木棍轻击鼎壁,嗡嗡作响,音传十里。好!宝鼎一举告成人们欣喜若狂。

圣母一挥手,四个年年轻男子捧起大鼎,送上祭坛,放到坛中央,圣坛立刻增色不少。

圣母让人们采来“松塔”,放进陶鼎,然后举火试鼎,果然陶鼎带风,火焰带响,火苗窜起,随风起伏。远处一看,如同半空中燃起的一团圣火,引得不少人循火来观。

高耸的祭坛,庄严的圣像,古朴的陶鼎,碧绿的长青树,汹汹的圣火,组成一幅神圣的画面哦!古老的东北,强大的薰妤氏族——神圣的氏族!祖先的智慧,为后人构建了伟大宏伟的祭祀平台,让我们后人还能缅怀、祭奠先祖。伟大的女神庙,庇佑一方百姓,福泽世代婴灵,而猪龙符,更被认为是与神明沟通的工具,通过猪龙符表达祈福的意愿。连小孩儿都会吟唱的“度婴灵 / 积阴德 / 女神庙 / 扣猪龙”更是传神的表达了人们通过猪龙符来超度婴灵的美好愿望。

她——牛河梁!如同鼎中的圣火,冉冉升起,正在点亮人类文明的曙光!

超度婴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