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巨塔——述说风雨中华

牛河梁山深林密,土质肥沃,雨量充足,很适合农作物生长。这片土地养育了森林,养育了动物,也养育了人类。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人们已在牛河梁东西两侧的缓坡上、草甸子中,开垦出大面积的粮田,播种和收获着谷物,成了薰妤氏族的一处天然粮仓。尽管谷物在牛河梁人的食谱中所占比重尚小,但确填补了肉食类供应断档的空间,一日三餐逐渐形成习惯。

当雨季到来的时候,薰妤氏族种下的庄稼,带着雨露的清新,气吹似地生长。绿油油的庄稼连成片,水珠在绿叶间随风滚动,映着雨后骄阳闪烁跳跃。确有“日照龙鳞万点金”的景象。

雨前,圣母的第六个女儿薰庚,正带领本氏族的人们在田间看护着庄稼,赶打那些可能毁坏谷物的小鼠、野兔、野驴、野猪……人们不住地在田间吆喝呼喊、奔跑追逐。随着雨越下越大,野兽们都逃回到林问或住处。田间松软泥泞,陷脚带泥。所以人们也都转移到地边树下或钻进密林石洞躲雨。微信图片_20180718105036

雨住云开,阳光四射。暂时不能下地,人们都走出避雨处,来到她们经常休息的地方,接受阳光的亲吻。这里是山上从林与山下土地的结合部,是一处略高于周围的突起。整个突起是由一整块三角形的岩石构成,上面开阔平滑,可容百十人在上面戏要休息。

说来奇怪,这片光石平台,平时四面来风,尘沙不侵,夏不存雨水,冬不不留积雪。苍蝇不落,百虫不犯。就连蝼蚁、蚱蜢也都远远避开。所以,人们在它上面休息,即使睡着了,也不必担心蚁虫搅扰。火热的夏季,睡在上面微风习习,身边是森林,仰面是蓝天天,静观白云缥缈,闲看飞鸟掠过,一会儿便进入甜甜的梦乡。即使人们在身下铺上厚厚的茅草,一旦起身,野草便会被风卷起,放在石床之下,不留一丝一叶纤生不染,永远是那么光光的,亮亮的,平平的。

所以,无论是春种、夏护、秋收只要是劳动体息人们都愿意到这个石台上来。故这里成为薰庚氏族的经常性集散地。

天近中午,派到山上去取粮食的人回来说,山上储存的谷物已霉烂变质,不能食用。外出打猎的人尚未回山食物不足,圣母让大家就地解决吃饭问题。

长期以来,这已经是个经常性的老问题了。

本来氏族秋天采集到的谷物,供氏族填补食用足够了。但由于谷物都儲藏在山上半地穴式的仓库内,为防止雨雪侵蚀,上面架起茅草棚,一般的雨雪几乎不能渗入。但顾了上面顾不了下面。一到夏季,雨雨水增多,土地地潮湿,谷物吃不到一半,下面的已经发霉了,而且夏季也不能存放肉类。青黄不接的时候,人们只有就地就近解决食物,得到什么吃什么,也免不了有时要饿肚子。这在人们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人们见取粮人如此说,不待薰庚吩咐,便自动地分散到从林中、小河边觅食去了。

这次薰庚没有同大家一起走。她在想这样下去总不是办法,不解决肉类、谷物的存放问题,每个夏季都要过这种半饥半饱的日子。秋天采集到的谷物再多也没有用。如何解决谷物霉变腐烂问题呢?她边找来石块,支起陶金,装满了水,准备好干柴,待采集食物的人们回来生火煮食,边思索着解决办法,却总理不出个头绪。

大约过了一个多时辰,采食的人们陆续归来。人们把采到的野菜、蘑菇、小鱼、青蛙放进瓮内,开始煮食,回来的人随到随吃。幸好牛河梁的物产丰富,人们得到的食物还算丰盛,不至于饿肚子。待族人们几乎都吃过了,薰庚的四个儿子还没有回来。薰庚正等得焦急,只见她的小儿子气喘嘘嘘地跑回来。薰庚以为发生了什么意外,问他怎么回事儿。小儿子庚雷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他们猎得两头野猪,四只狍子,带不动,要求去几个人帮忙。人们这才松了一口气。

听说得到这么多大动物,够本族吃上两三天的,大家都非常高兴。不由分说,几个男人拉起薰庚便钴进密林。

大约又过了一个时辰,密林里传出嘈杂声,十几个人连抬带拖,将那些动物弄回来了。但饭已吃过,只有留待晚上或明天吃。为防止腐烂,人们开始寻找存放的地方。有的将动物藏在凉爽的树荫下,用石块封存起来,有的藏在山岩处的石隙里,保持通风良好。两只最大的野猪,干脆拣来石块在石台上围成一个圈,然后在上面压上石块,防止被山山鹰和大型食肉动物弄走吃掉。

好一番忙碌,总算将动物藏好了。

就在这时,圣母派人来告知她们,距此百里的草原发生水灾,薰土的羊群被大水包围,情况紧急,要薰庚和其他几个氏族全员出动,前往解救羊群。

闻警而动,族人们什么也顾不得了,抬腿就走。

人们连奔带跑,经过半天一宿的跋涉,第二天天亮的时候终于赶到了薰土的牧场。

原来,薰土放牧的地方地势低洼,草势茂盛,羊群贪吃,没想到上游天降大雨,河流涨水,一下子涌进了洼地,一片汪洋。大面积注地见水不见草,羊群失去了方向,轰也轰不走,赶也赶不听。薰土身边只有男女六人,只好一只一只向高处拉。可拉出去的羊一见离了群,又拼命挣脱跑回去。薰土没有办法,只得派儿子土布到牛河梁找圣母求援。

各氏族的人赶到之后,圣母的大女儿薰甲,将人们分成三部分,大部分人下水救羊,少部分人留在高地无水的地方负责看护抢救出来的羊群,防止其再跑回水中。还有部分人沿河布防,防止羊群不辨深浅,拥入激流被水冲走。

这时已见水中有羊横着浮上水面,不用说已经淹死。活着的羊只在水中露出一个头。水洼中密密麻麻一片羊头,拥拥挤挤,数也数不清,到到处羊“咩”不断。薰甲告诉大家先抢救活羊,人们纷纷涌进水里,拉的拉拖的拖,有人甚至将羊扛起来送到稍高的草地上去…

一连抢救了三天三夜,总算把羊都拉出注地,当然淹死的也被人们打捞上来做了口中餐。

羊群救上来了,人也都累得筋疲力尽了。身体被水泡得褶皱发白,肿胀灼痛。不得已又在草地上休息了两天,待身体恢复后,才分头赶回自己的驻地。

一去一回,前后八天,薰庚族才回到氏族的驻地。当然第一位的事情是准备就食,也想到了存放起来的食物。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存放在树荫下的动物可能还有希望,便先去取出来。待将石块搬开一看,猎物已被丛林中的各类虫子盗食一空,只剩下一张千窗百孔的皮毛;再看高处石隙中的动物,已腐烂成了一滩泥,里面翻滚着蛆虫,散发出恶臭。

见此情景,知道存放在石台上的两只野猪,也没有什么指望。因为那里既无树荫,也无遮挡,早已腐烂了。不少人已自动钻进林中寻觅食物去了。

为了不影响人们休息,薰庚令大家将石台上的动物和石块清除。人们开始七手八脚地往外扔石头。

奇怪的是人们并未闻到腐臭的气味。待把顶上的石块搬完了,见那两头野猪除了被石块压的有些发瘪,表面上没有什么变化,也没有发现蛆虫一类东西。当人们去搬动野猪时,感觉它的身上还硬挺挺的,好像还没有腐烂。有人拿起石刀去砍,破皮的地方肉色还没有变,只是水份不足,原来这两头野猪都变成肉干儿了。这让人们大感不解。

有人提议煮上一只尝尝,看还能不能吃。于是打水的打水,生火的生火,去皮的去皮,砍肉的砍肉,弄好了就放在水里煮起来。水被烧开以后,竟传出了肉香。看看熟了,有人便急不可待地取出一块咬了一口,只是有些干硬,一点腐味也没有,仍然很香。这让人们非常高兴。大伙一见,一哄而上,撕的撕,扯的扯,大吃大嚼起来仔细回味一下,反倒比鲜肉还有另一番味道。

藏庚边吃边思考着。这地方风吹日晒,多阳少荫,严夏酷署,为们什么会不腐不坏呢?她也百思不得其解。

这时,出去猎食的人们也先后回来了,他们放下手中猎物,抓起来就吃。也感觉出与平时吃的鲜兽肉不同,边吃边叫“好吃!好吃!“

薰庚为了证实这个结果,她让人们将新打回来的鹿免去皮后放进石圈内,照样压上石块,保存起来。过了六七天再打开来看,兽肉已脱水风干。除表面有一层干皮儿外,肉色没有太大变化。只有一只小鹿身上有一片黑色,稍有腐变迹象。仔细一看,原是一块木屑留在了肉上面。她知道在这里存放肉食,不能接接触除石头以外的任何杂物,才能保证不腐不坏。

这一发现,让庚很惊喜。她连们忙飞跑上山,向圣母作了详细汇报。

山上。正在与薰甲等几个儿女在“圣母洞”前席地而坐,为谷物霉变的事情惋惜,商讨着谷物储存的办法。听到薰庚的讲述,便不无疑惑地问:“真有这等事?”

“确是如此!”前庚肯定地回答。

圣母心有所动,说“走,看看去。”起身随庚而去,薰甲等几个儿女也随后跟了过来。

来到石台上,薰甲赞叹道:“好大一块石台呀!”

住在牛河梁上的人们,对这平阔的石台并不陌生,几乎人人都曾路过、见过,不过习以为常,平时没有太注意而已。只是听了庚的介绍,薰甲才叹一句。

圣母站在石台上,感到十分凉爽,视界也很开阔。这里比牛河梁略低,但比周围山坡又略高,不必担心水患石台与山石是一个整体,又不必担心潮湿。三面环树,四面来风。这平整光滑的石台上,一无杂物,且无小虫爬过,与薰庚所说一般无二。

人们又将存放在石圈内的兽肉指给圣母看。圣母用手指按了按,又低下头闻了闻,满意地点了点头。

又有人送过来煮好的肉干儿。圣母与藏甲等都略尝了尝,也都觉得不错。

圣母站在石台上,又向远处望了望。发现这个平台正处在南北两侧高高山脉的丫口中间,两山丫口空气对流,正好在平台处对接。就是说平台正处在风口的中间,故能四面来风,十分凉爽。

为了彻底弄清这个平台的奥秘,圣母带着几个儿女飞身上了北侧的山脉,分别站在山脉丫口和一侧的高山顶上细细观测这个平台。除了证实平台地处两山脉丫口中间,并未见什么特别。于是又向牛河梁两侧测览一下,她突然发现,这个突起的平台正处在牛河梁龟形山梁的尾部,像微微翘起的龟尾。圣母不禁心有所动:原来这个石台是巨龟的尾巴。也许这才是石台的神奇之处。
想到这里,圣母不再犹豫。她带着人们飞身回到平台说出要在平台上面建一座存放谷物仓库的打算。

薰甲很赞同,她认为存放肉类能够不腐不坏,存放粮食更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圣母原打算用石块砌成一个圆仓,上面用树干支起一个草棚防止雨雪。但保存肉食品接触草木要变质,这给她出了一个难题題。但一时尚未想起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她告诉薰庚,先按山上存粮地穴的样式,砌成一个石底石墙的地上粮仓,顶盖的问题等她想好了再说。

她告诉薰甲通知牛河梁山前山后的氏族,无论是看护庄稼的还是制陶的都先停下来,到山上采运石块。由薰庚氏族选出一些有技术的人负责砌墙。争取在秋收前完成这项工程。

族人们都知道这个谷仓对他们生存的重要性,故人人欢呼雀跃,一齐动手,果然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见到这热烈的场面,圣母很受感动。她进一步认识到人力量的伟大。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墙体在一天天增高。那些砌墙的工匠们,开动脑筋,通过砸、磨、砍、削,尽量将石块对接的严丝合缝,不留空隙。圣母见了非常满意。但如何解决顶盖的向题,她尚未想好。找这样大的石板盖显然是不可能的。

为了寻求解决办法,她又一次飞身上了牛河梁南面的猪龙山脉,远远向施工的方向观看。她发现垒起的圆墙,像龟尾在翘起。但又不像,类似在龟尾上插上了一根圆木段,总觉得不协调,不顺眼。为什么呢?她突然想到,龟尾翘起应当是三角形的,下粗上尖オ对。这样一想,她仿佛看到那巨龟的尾巴已经翘起,高高的、尖尖的。对,她终于心有灵犀,马上飞身回到施工现场。

这时,圆柱形的石围墙已达到两丈多高。便阻止人们再向上砌。她派人找来一棵细细而高的树干,放在石围墙中间,用三条绳索拴住顶端立起来。按相等距离,沿三角角形石台每角放一人拉住绳索,形成一个立体三角形。然后移动绳素,达到高低合适、三面相等、斜面不存雨水的程度,然后用大石块将绳索固定。让大家沿三角形石台,从基础垒起,将圆形仓囊扩在大三角中间。这样,便可以不用一草一木,将石块沿三条绳索形成的平面上收,一砌到顶。

“这个办法好!”人们欢呼着,劳动热情情更高,施工进度更快了。

为了保持斜面平整,达到夏季雨水落在石面上顺利滚落,不至于内渗。工匠们尽量选择每块石头最平的一面向外,将石块周边敲打得尽量与周边的石块合缝,缩小空隙远看仿佛一块大石板贴上去一样。并且在西南侧的平面上留出了一人高的拱形门口。

按照圣母的设计,又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劳动,外面的三角形围墙逐渐上收,已与里边的圆形仓口对接,内圆外角,巧妙壮观。

再向上去就更要劲儿了。工匠们必须互相配合,达到统一衔接,否则一块石头掉下去,一面墙都可能保不住。幸好越往上墙面越窄。他们充分利用石块相互挤压的力量,让石块的力量向下越挤越紧,而不至于掉落。

中华民族远古的祖先,的确聪明绝顶。

经过一百八十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在九月十四日—–祭天日的前一天,谷仓工程终于接近尾声。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晚霞烧红了半边天,三角形巨塔被霞光笼罩,金碧辉煌,巍峨壮观。圣母再次出现在工地上,很快被这情景感染得红光满面,格外俏丽。

她朝牛河梁山上一招手,立即过来三个抬着石块的人。待到三个人来到工地放下石块,人们终于看清了,这是个三角形的石块。显然是经过打磨的,非常规整。看来圣母早有准备,已为这个谷仓设计了压顶盖帽的三角石块。人们更加佩服圣母的远见卓识。

圣母令人撤下高杆绳索,下面的人拦腰斩断高杆撤走,然后将绳索缠绕在三角石块上,上面用绳拉,下面人贴着石壁向上推,上下一齐努力,这块尖顶石顺利地拉上仓顶简单处理一下接口,尖顶石便稳稳地安放到仓顶上。

人群里一阵欢呼!再看这仓库,如一把三棱利剑,昂然挺立,直插云天。看在眼里,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一些人已蜂拥进入圆仓,里面清爽洁净,氤氲回荡,似有翁翁回声,显得空灵神秘。待走出仓外,外面的人已在谷仓周围燃起篝火,伴随着欲退未退的晚霞,映红了巨塔,更显得宏阔高大,一柱擎天。

这是牛河梁继圣坛之后,又一巨型建筑。

人们开始议论着,要为这个巨型谷仓酝酿个名字。大家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最后都把眼光集中到圣母身上。

圣母见这巨塔披着红光,想到将用它存放金黄色的谷物,圣母高兴地说:“夕阳篝火映宝塔,金光灿烂满天下。我看就叫它“金子塔”吧!”

“金子塔!好一一”人们抑制不住激动地围绕巨塔欢呼舞蹈起来。

也许那时候人们还不认识金子,仅凭那晚霞映照宝塔的闪闪金光有感而发。也许后来的金子也是根据其颜色亮如霞光而命名的呢。这是后话。

九月十五日,全族祭过天地、娲皇之后,圣母又带领人们参观了“金子塔”。随即进行秋收,圣母动员全族一齐上阵,全力采集谷物。

那时的秋收,不是像后来人们将庄稼割倒,然后脱粒,而是只采集粮食,秸杆留在地里,或任牛羊食用,或以一火焚之。

当第一场清雪到来之前,人们采集的谷物已堆满了粮仓。整个牛河梁充满丰收的喜悦。人们看到这金珠般的谷物,更加深了对圣母称之为“金子塔”的理解。

果然,到了第二年雨季到来的时候,人们几次察看,整仓粮食仍然干爽,没有一粒霉变。真是百虫不侵,滴水不入。到了夏季,粮食吃下去一部分,上面还可以储存鲁肉。因石块之间没有粘合物,尚可通风,用不了两天,鲜肉便被对流的风抽干了。粮肉的储存问题迎刃而解。

从此,聪明的牛河梁人过上了食用无忧的生活。

又过了大约一千多年,古埃及的沙漠里也出现类似的巨型石塔。但那已经不是用于存放粮谷的石塔了,而是用于埋葬法老尸体的墓塔。它以同样的原理将人体风干,不至于腐烂,被人们称之为“木乃伊”。

再后来,发明了文字,人们根据据这种巨型石塔像汉字的“金”字,故日之“金字塔”。但其与牛河梁上的“金子塔”诺音,是否由此引申而来,尚未可知。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金字塔”在中国,在中国的牛河梁。

由于当时人类的建筑水平所限,中国的“金字塔”完全依赖天然石块砌成,且未加任何粘合剂,也未雕琢成石方,以自然压缝而成,年深日久,石塔自然倒塌,或为后来建筑的人们拆除也许有之,但这决不影响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金字塔”在中国的结论。

薰妤氏族,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氏族。

还在人们全力采集谷物的时候,圣母又一次登上了北侧的山脉,纵观整个牛河梁,她满意而深沉的自语:“龟尾终于竖起来啦!”

华夏文明,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这已经刻进骨髓的认知。社会学家结合考古专家的考证,我们的先民在很偶然的情况下看到了未成形的胚胎,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后人的祈福,逐步形成了以“猪龙”为形态的图腾。逐步演变到战国时代,已经有了龙的基本形态,C型古玉龙的出土佐证了这一环节。

在经过漫长的文化变迁和演化,才有了今天我们引以为豪的“张牙舞爪”的龙。龙文化从其萌芽至今的五千五百多年来,就一直以护佑生命为核心要义。牛河梁出土的女神庙,也更好的印证了这一点。这也是为什么老百姓用“扣猪龙”的方式超度婴灵、积阴德的原因啦。

受到此塔的启发,人们对梁南墓地的石冢也加高成金字塔状。此后重要族人死去,也据其贡献大小,砌成大小不一、高低不同的金字墓塔,形成金字塔石冢群。再后来中国的“和尚坟”多为塔状,只是形状、结构、材质、工艺更加美观多样。距牛河梁北不足百里的喀啦沁右翼王陵,俗称“王子坟”,也是砖砌圆型尖顶墓塔。时至今日,老百姓的坟墓尽管简单,也用土堆成圆型尖顶。这一切是否与古代金字塔传承有关,也有求证探索的价值。

超度婴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