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现牛河梁红山文化墓葬后,1983年,考古人员随后在牛河梁发现“女神庙”,即牛河梁第一号地点,通过试掘发现女神头像及其他遗迹,1986年7月25日《光明日报》于头版头条发表消息:“中国文明起源问题找到新线索,辽西发现五千年前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群”。同年8月6日,《人民画报》第八期用七个版面,以《中华五千年文明曙光》为大标题,介绍牛河梁遗址及出土的珍贵文物。自此,牛河梁名扬海内外,世人得知: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不仅将中华古史的研究从黄河流域扩大到燕山已北的西辽河流域,而且还将中华民族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那么,考古人员到底在女神庙里还发现了什么?
女神庙,女神头像的发现是考古界一件大事。因为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起,女神雕像就在欧亚大陆各地广泛出现了,被称作大地母神的女神像象征着生育、大地,作为一个群体和民族的生命力和延续力的体现受到原始先民的广泛崇拜,但此前中国从未发现过。
女神美丽动人:泥塑空腔中发现骨骼
据牛河梁红山文化专家孟昭凯回忆,牛河梁二号地点发现后,1983年国庆节前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考古学家孙首道带队与考古学家方殿春、朱达等对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开始试掘,并继续在周围山岗寻找新的遗址点。10月中旬的一天傍晚,孙首道等考古专家走了一天有些疲劳,便在牛河梁第一道山梁处坐下休息。富山文化站站长赵文彦也参与了此次调查。此时他感到内急,独自一人来到离山岗最近的一条沟岔处“方便”。他无意间低头一看,发现地面上露出一个陶土块儿。赵文彦突然意识到这里有可能不同寻常,于是赶紧向孙首道通报了情况。孙首道与考古队员们立即在此进行仔细探寻,捡到了疑似陶塑的耳朵、鼻子等。随后,考古工作者在这里试掘,发现了后来被命名为“女神庙”的牛河梁一号地点以及红山女神头像。
试掘中,考古工作者们到底都发现了哪些珍贵文物?此次,《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进行了详细披露:考古工作者在庙址内发现了人体塑像残件、动物形塑件、泥塑件、仿木建筑构件、彩绘墙壁画等重要出土遗物。
对于红山女神头像,此前已多有报道,但此次《报告》详细介绍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特征细节。女神头像起初鼻部残缺,后在附近发现;头顶以上残缺,额部有箍饰,鬓角部分有竖行的系带;眼嵌玉石为睛;上唇以下为贴面,露出有表现牙齿的似蚌壳质感贴物痕迹;右耳完整,左耳残缺,近耳垂部分可见一穿孔,可能与穿系耳饰有关。再加上在庙址内发现的丰满的泥塑**、修长的手指等泥塑件,我们可知:远古时的这个红山女神应是明眸善睐,唇红齿白,戴有精美头饰和耳环之类的装饰物,美丽动人。
对于红山女神的身体,考古人员也有重大发现:一件左上臂泥塑件。该塑件为左上臂连接左肩头及左前胸部,臂为圆雕,左胸部内面露有带斜行草禾的残面,可能为与神庙墙壁相接部位,这部分当为浮雕。令人惊异的是,这段左臂甚直且圆,有空腔,腔内有灰白色骨骼碎片。这是否意味着红山女神塑像是结合真人身体塑成的呢?但《报告》对此未提及。
庙内不止一位女神:泥料上惊现先民指痕
1983、1984年,考古工作者通过试掘确定了牛河梁一号地点、即女神庙庙址**边缘,得知庙址方向为南北向,平面布局分为北多室和南单室两个部分。北多室为南北长、东西短,多室连为一体的结构,可分出中室、北室、东室、西室和南室约三室,总体南北长18米,东西最宽9米,最窄2米。试掘得知:中室与东、西、北室都有通道相连。南单室位于北多室南部2.65米处,**横长6米,最宽2.65米。庙址总面积约75平方米。北多室的西室已于20世纪60年代挖林区排水沟时被破坏。
试掘还发现女神庙内有彩绘墙壁画,北多室和南单室都是如此,为墙面或仿方木建筑构件的表面绘彩。色彩方面,庙内壁画色多赭色,个别为红、白色或二色、三色相间,图案多见几何形三角纹和勾连纹。庙址内,考古人员发现的动物形泥塑分兽类和禽类。从发现的多个残件分析,兽类泥塑中有熊,其长獠牙塑件涂以白色。禽类从爪、翅上看应为猛禽(鹰)。也就是说,女神庙内,女神并不“孤单”,有“鹰”、“熊”这样的神兽相伴。
据初步统计,考古人员在庙址内发现的人体泥塑残件,约分属6至7个个体,可分为约当人体3倍、2倍和约当人体原大等三种规格的塑像。这也就是说,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一号地点、女神庙内,不止目前发现的红山“女神”一人。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女神庙南单室西侧顶层,考古人员还发现一块泥料。该泥料高7.5厘米、长径5.5厘米,有草泥拌痕,淡红色。其表面凹凸不平,为不规则扁圆柱体,系塑者揉搓、掐压所致,遍布捏揉痕迹。可知此为雕塑师在雕塑或修整塑像表面时随手使用后所遗泥料。就在这块泥料上,考古人员发现了塑者,也就是这位心灵手巧的红山先民的指痕。《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出炉前,这一消息从未对外公布过。通过这些指痕,也许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认识、甚至“触摸”到红山先民。